在子洲縣淮寧河川及其它一些地方,有寒食節吃攤黃兒的習俗。據說此俗與介子推有關?;磳幒哟?,春秋為狄地,是晉公子重耳避難的地方,晉公子的隨從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發生于此。當地百姓現在還稱淮寧河川為重耳川。傳說結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為晉文公后獎賞隨臣,可介子推卻隱居綿山,不愿食君祿。晉文公賞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燒山,逼其出山。大火綿延數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燒焦的尸骨,時在三月五日。晉文公聞訊后,悲痛萬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是日,舉國禁止煙火,僅食寒食, “寒食節”從此形成。據說“寒食節”初興時,因擔心有人燃薪燒炊,各地官員還要深入里閭,逐一檢查各家鍋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飯者,倘有違令者,便重重處罰。這樣一來,誰家也不敢在“寒食節”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熱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塊支砌臨時灶堂,燃火做飯。時至現在,在一些地方,人們攤制攤黃兒時,仍臨時支砌火灶攤制,多不用家里的鍋灶。
烙制攤黃兒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戶都有的。在一個村莊里,鏊子這種炊具頂多也就有幾個,所以“寒食節”前,人們相互傳遞,轉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時,需放入筐內,并用圍裙苫嚴,不要叫別人看見;尤其不要叫狗看見,倘不慎被狗看見,攤制的攤黃兒則易碎且乏味。此為鄉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實是沒有一點兒道理的。
在陜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攤黃兒的習俗,有俗語云:“四月八,不吃攤黃兒不得發,吃了攤黃兒快倒塌” (一說 “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發,吃了豆腐快倒塌” )。農歷四月八日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日,是日吃攤黃兒是否與紀念佛祖誕生有關,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