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延安日報
看!紅色土地上的那抹忠誠
——一支深山部隊的“初心”堅守
深秋之夜巡查時,駐守南泥灣的武警延安支隊執勤一中隊指導員李亞凱打開了手電筒,燈光亮起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那盞被戰友們提及了無數遍的煤油燈: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中隊指導員的馬建民,經常提著一盞煤油燈,花七八個小時徒步穿越深山老林,巡查所有的哨位。
“359旅的官兵們肩扛手抬背石頭,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用彈殼做成蘸水筆,我們現在的東西都是‘現成的’,還有什么資格站在先輩的旗幟下叫苦?遇到困難就退縮,那我們還怎么繼承紅色基因?”馬建民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
馬建民與李亞凱所在的武警陜西總隊延安支隊執勤一大隊執勤一中隊,創建于1947年,駐守在大生產運動的發源地南泥灣。對中隊官兵而言,359旅開荒南泥灣、保衛黨中央的崢嶸歷史,是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必修課。
“聽黨話、跟黨走,只要黨和人民有需要,我們就能像359旅的戰士一樣,克服一切困難,堅決完成任務。這是先輩們的初心,也是我們的初心。”老兵們的這些話,戰士王先舉銘記在心。
中隊駐守的南泥灣腹地,人煙稀少,很多時候只是日復一日地執勤。“白天看群山,夜晚望星星”,夏季常常與蚊蟲為伴,冬季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夜里值班,一年下來,日子過得“單調甚至有點難熬”。一些懷揣“雄心壯志”的新兵入伍一段時間后,難免覺得沮喪。
王先舉去年9月從大學入伍。他的爺爺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立過戰功;父親也曾是一名尖兵。在南泥灣深山執勤一段時間后,他感覺“難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好像丟了父輩的臉”,于是追著一些老兵問:“你們為什么可以15年如一日,堅守在山溝里?”
老兵們向王先舉講述了許多前輩的真實故事——
359旅的革命前輩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強忍疼痛,一手抱著槍,一手捂著傷口,英勇地沖向敵人……
2013年7月,持續強降雨導致中隊駐地附近大面積滑坡,一水壩決堤,下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戰士們肩扛背馱運沙袋,僅用3個小時成功排險……
2016年2月,駐地農田突發大火,中隊長宋彪帶領中隊官兵舍身撲火,救出6名被困群眾……
聽黨話、跟黨走,保一方平安……深山里,像馬建民、宋彪這樣的老兵還有很多,正是他們一代代的率先垂范,讓新一代的戰士們逐漸明白了軍人的初心和使命,主動選擇了堅守,也讓這支部隊成長為全國學雷鋒示范點。
“感覺很受教育”的王先舉,如今“站軍姿在中隊是數得著的”,也是入黨積極分子。“我們的崗位看起來確實很平凡,但職責重大,我相信只要踏踏實實地努力奮斗,肯定也能當個好兵!”王先舉說。
“用南泥灣的革命歷史感染官兵,用戰友的成長事跡激勵官兵,讓戰士們切實感受到‘初心’的力量。”武警延安支隊政委付成濤說,“我們還有一把‘金鑰匙’,那就是陜北的紅色歷史。用好這些紅色資源,更能強根固魂,打牢官兵的‘紅底子’。”
從棗園到楊家嶺,從寶塔山到“為人民服務”講話臺,圣地延安的很多“紅色地標”上,都留下了中隊官兵尋找初心的足跡。1996年出生的張玉麟,是北京林業大學的國防生。今年6月,他加入了這支部隊。“對一名軍人而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意味著不管你身處什么地方,都要鐵心向黨、忠誠報國,扎扎實實奉獻,守一方百姓平安。”張玉麟說,“我愿意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在南泥灣這片紅色沃土上。”